配资官网平台
每一个想教消费者做事的公司,最终都会被消费者教做人。
上周,百果园董事长余惠勇一则采访视频在网络流传,对于外界质疑"百果园太贵了"的若干回应,浓缩成热搜上的"百果园称不会迎合消费者",争议一路发酵至周一开盘,公司股价应声下跌七个点。
但在资本市场眼里,这点波动只不过是小打小闹。自 2023 年上市以来,百果园上演业绩大变脸,2024 年公司净亏损 3.86 亿元,门店数量减少 966 家,付费会员减少 27.1%。至今,其市值已经距百亿高点打了三折。
世间最悲哀的事情,莫过于挨骂了,钱却没赚到。百果园与消费者的不可调和矛盾,都与这两个问题有关:
1. 百果园的水果为什么这么贵?
2. 做高端水果,真的没有出路吗?
理想与现实的距离
虽然"教育消费者"论听着刺耳,百果园门店里的高价水果,的确是其主动选择的结果。
翻开招股书,百果园对"高品质"一词的提及率高达 37 次,一片丹心尽在高端化。余惠勇也在采访中反复强调:
"便宜的水果供大于求,但真正的好水果是供不应求的。"
生鲜素有撅着屁股捡钢镚的威名,上游分散、产品非标、链条复杂、损耗率高等特点平等地攻击每一个环节,干连锁的和夫妻老婆店各有各的苦衷。
百果园向资本市场讲述的,则是一个有关"直采好水果"的故事:
一是提高终端售价。为此,百果园手动将水果划分出三六九等。品牌自称是按水果酸甜度、鲜度、脆度、新嫩度、香味、安全性的复杂标准,将水果分为招牌、A、B、C 四个级别,主推招牌和 A 级,剩下两级主要起衬托作用。
二是降低上游损耗。以往从种植商流转到经销商手里,至少要经过三层批发商,百果园是源头直采,然后配送至门店,当行业的损耗率高达 35% 时,百果园自称能控制到 5% 以内 [ 1 ] ,一举拿下行业最大的掣肘。
在百果园的设想中,上游有全国的 29 个加工配送中心,下游以轻资产的加盟模式向万店迈进,在规模效应的作用下,摊平加工、仓配等成本,同时以量换价,做大利润空间。
但这个收入向上、成本向下的美梦似乎并未实现。2024 年,百果园的营收下滑 9.8%,销售成本高达 95 亿,再算上其他花销,百果园实际在亏本卖水果。
理想和现实的差距主要由三方面构成:
(1)水果行业格局过于分散。
拜上游分散、链条复杂、起步门槛低等特点所赐,水果行业格局可谓一盘散沙。按零售额算,2021 年全国前五大水果零售商的市占率总计只有 3.6%,排名第一的百果园,市占率也只有 1% [ 1 ] 。
(2)百果园自己主动上强度。
水果本身就自带供应链管理难度,百果园全年 SKU 多达 1500 种、建立起 46 个不同品类的自有品牌,但多点撒网也并未押中爆款,反而让采购、仓储、管理等每个环节都更复杂。
百果园的加盟游戏也因此受阻。其加盟门店的单店收入从 2021 年的 88.45 万降至 2024 年的 73.96 万,加盟商头顶房租、人工、损耗三重压力,上交 8%~30% 的毛利至总部,有时还要被动接受品牌分配的滞销品 [ 2 ] 。
据媒体《豹变》在 2022 年的报道,即使在"刺客"包容度更高的一线城市,也只有 30% 的加盟店赚到钱 [ 3 ] 。
截至今年,百果园的万店计划进度条只走了一半,反倒是投诉列表上尽显加盟商多样性,把积压的烂果做成高价果切、售卖坏果拒绝赔偿、礼盒包装偷工减料等现象不一而足。
(3)还有生鲜电商拦路打劫。
打掉中间商向来是电商的舒适区,百果园谋求上市那几年,正逢生鲜电商狂飙猛进,前有前置仓争当第一股,后有社区团购行业混战,热钱与巨头联袂进场,把 3J 车厘子和金枕榴莲价格打下来不说,还贴心地送货到家。
同样是卖水果,百果园的身家性命,不过是生鲜电商的引流利器。
市场与业绩重压下,董事长嘴上喊着"不迎合、要教育",百果园已经悄悄将"性价比"写进 2024 年财报。
倒不是百果园不努力,而是努力错了方向。
卖瓜不如种瓜?
在做高端产品这件事上,百果园有两个现成的老师。
一个是把茶叶卖到天价的小罐茶,其精髓是把水搅浑,利用信息不透明的空档,人为制造附加值。
茶叶和水果有不少相似之处,比如有品类无品牌,上游高度分散,标准化程度低。这就给了营销大师杜国楹充分的发挥空间。
定位高端商务用茶的小罐茶就此诞生,号称"每一罐都是泰斗级大师制作",巨幅海报上群星荟萃,到 2018 年底,小罐茶号称年销售额突破 20 亿元。
但一方面,薛定谔的附加值最怕老实人较真,小罐茶就遭遇了网友的自发审计:
据官方公布数据计算,每位大师要全年无休、每天炒 220 斤茶叶,以一介凡人之躯比肩十台炒茶机 [ 4 ] 。
另一方面,茶叶市场或许真的存在"喝茶的懂茶人可能只有 1% "的漏洞 [ 5 ] ,而作为日常消费品,水果在消费者心中却自有一套约定俗成的评判标准——要么够大,要么够甜。
因此在水果这个品类上,还是佳沛(Zespri)模式更具参考价值:用垄断的方式打造水果品牌,吃知识产权的红利。
作为全球最大的奇异果品牌,佳沛能在中国猕猴桃种植面积倍杀新西兰、国产猕猴桃 10 元一斤还滞销的情况下,把新西兰奇异果卖到 10 块钱一颗的高价,关键就是化身高科技果农,亲自培育 SunGold(阳光金果)等新品种,让各种猕猴桃成为自己的独家产品,挟专利以令下游。
2024/25 财年,尽管可授权种植面积出现些许下降,佳沛的销售额还是达到 50 亿纽币(约 212 亿人民币)的历史新高。
事实上,百果园也曾照猫画虎,推出自有品牌"猕宗",还计划打造 100 个类似的品类品牌,想用题海战术致敬佳沛。
然而放眼全球,水果的品牌化都是一件极其困难且漫长的过程。佳沛的金果光培育了 14 年,澳洲苹果 Pink Lady 的招牌品种研究了 25 年,美国蓝莓"怡颗莓"扛过二战,历经四代,用时 111 年,才正式登上国人的餐桌。
高科技果农的日常也充满挑战。以佳沛为例,它不仅每年花 1 个亿研究新品种、申请专利,还要耗费精力打击盗版。
早年佳沛就曾发现 SunGold(阳光金果)被人偷偷带到中国种植,聘请私家侦探调查后,以侵犯知识产权为由诉诸法庭,一颗小小的猕猴桃,惊动了两国商务部,最终罚款约 5000 万人民币 [ 6 ] 。
知识产权生意门槛之高,正在于研发和维护都是地狱难度。一个反面例子是十年间身价暴跌的阳光玫瑰,售价从 300 元一斤降至 10 元三斤 [ 7 ] 。
据日媒报道,阳光玫瑰由日本培育的品种 Shine Musca(晴王)外流而来,一生勤劳爱种地的中国人民,直接让其种植面积达到了原产地的 30 倍 [ 8 ] ,产量暴涨后,葡萄界爱马仕的故事自然讲不下去。
阳光玫瑰的倒霉,源于后台不够硬。早在 1997 年,就有新西兰政府推动佳沛成为唯一对外出口商,阳光玫瑰在异地生长六年、年均给日本造成 100 亿日元损失后,日本政府才亡羊补牢般地修订《种苗法》禁止非法外流 [ 7 ] [ 8 ] 。
余惠勇很清楚百果园真正的烦恼:水果这个产品太普通了。再怎么努力地教育消费者,百果园定义的"好水果",都不是只能在百果园才能买到。
但垄断的权柄从来不在市场,而在那只有形的手里。
参考资料配资官网平台
[ 1 ] 水果卖到天价了,怎么百果园还是不挣钱?远川研究所 [ 2 ] 投资 8 万 4 年剩 5000!百果园加盟商吐槽,红星新闻 [ 3 ] 自食加盟「苦果」,百果园的 IPO 没有甜味,豹变 [ 4 ] 一个工人每天能炒 200 多斤干茶,嵊州这家茶叶企业厉害了,嵊州发布 [ 5 ] 小罐茶创始人因"大师炒茶"争议致歉:曾一年卖 20 亿,称喝茶的懂茶人只有 1%,蓝鲸新闻 [ 6 ] 新西兰的猕猴桃到底贵在哪?远川研究所 [ 7 ] 阳光玫瑰葡萄从每斤 300 元跌至 10 元 3 斤 为何跌跌不休?红星新闻 [ 8 ] 損失 100 億、シャインマスカット「中国流出」の痛恨,东洋经济同花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